产业,如果论印刷机台数,凸印现有的装机数量最多,但是如果论设备的印刷产能,柔印机的印刷产能最高。众所周知,这三项指标是柔印在近年来一直雄据标签产业链榜首的根本。然而,疫情下的国内标签印刷产业,数码印刷逆势发展,势头直压柔印,确实令人深思。仔细分析可以发现,暂据C位的数码印刷仍然存在着明显的缺陷,暂且不提喷嘴技术基本被国外垄断、近期数码印刷成本降低极不可能,也不提企业因对数码印刷油墨失去选择权,自主创新积极性可能会受到一定的抑制,但就数码印刷进入中国已快10年,,就会令企业在面对客户时无所适从。据国内数码印刷界专业人士提起,因为国外至今还没有此类标准,所以国内就更没有这个条件与需求。关于数码印刷质量标准,其实国内是有需求的。以亚洲标签大奖的数码印刷参赛作品来说,评委们在评判数码印刷作品时因没有数码印刷质量标准可以作为参考,就无法采取统一的标准作出评判,只能是根据自身对数码印刷过程的了解,以找瑕疵作为评判的主要依据。如使用电子油墨的机型印刷的产品,理论上其呈现的应该是采用调幅网的圆形网点,一旦看到网点呈现椭圆形,或者发现网点前后搭接,严重的还会呈现轻微锯齿线条,这就找到了瑕疵。这是因为采用的电子油墨其实是固含量较高的溶剂型油墨,表干特性是其主要特点之一,如果油墨表干特性与承印材料前进速度没有调节好,网点拖尾就是大概率事件。而对于采用调频网数码印刷的产品,毛刺、线条上有缺口是其常见的缺陷,这是因为采用UV墨水印刷会很容易堵在喷口处,类似于凹印刮刀上的拉丝。
2020亚洲标签大奖的全场印制大奖,原本属于得分最高的一款数码印刷薄膜收缩套标,该作品采用调频网与UV油墨印刷,朦朦胧胧,画面极美。笔者作为本届大赛的初评评委和终审评委,当时给出的评语是:由于各种印刷方式都存在特征瑕疵,但是此款作品经电子放大镜检查后却找不到明显的瑕疵。以找不到瑕疵作为印刷质量的评语,其实是对没有数码印刷质量标准的一种无奈表现。该作品因疫情延缓了上市计划,以在未上市前不宜刊出为由被撤下,由得分第二的一款胶印酒标替代,这对数码印刷来说,实属遗憾。最近中国印协柔印分会举办了全国柔印质量评比,收到的一款作品竟是同样设计的柔印收缩套标,且是同一家印制单位,同一个日化商品的收缩套标,前一个采用的是数码印刷,后一个采用的是柔印,到底怎么回事?经笔者了解,该标签自上市后,因设计与印刷确实精美,市场反应极好,用户需求急速扩增。由于数码印刷目前在成本与产能上存在弱势,需用最接近该工艺的传统印刷来接替,柔印便成了企业的不二选择。已经上市的产品改换工艺再印刷,像与不像成了关键。柔印采用传统网点,主动与数码对接,使消费者分不出已经变换了印刷工艺。这种“仿冒”其实蕴含了极大的技术含量,这是柔印工艺的成功,是柔印在数码印刷大潮下利用优势开拓的新领域。以前总会听到传统印刷转数码印刷的声音,然而现在看到的却是数码印刷转柔印,这确实值得业界深思。毋庸置疑,数码印刷现在正处于快速发展时期,虽然设备价格昂贵,耗材成本较高,但是包装设计师钟爱数码印刷这种印刷方式,企业负责开印刷机的年轻人也喜欢数码印刷,数码印刷确实有其独到之处。庞大的数码印刷机,在设计师眼中无异于笔记本电脑外拖的打印机,设计师的构想究竟如何,用数码印刷验证一下就瞬息可知,因此利用数码印刷“出新”是其独特优势,但是“出新”经市场检验后的扩容与增产,这就需要依靠柔印,柔印也具有自身独特的优势,即柔印的智能化,在目前阶段则主要是柔印的自动化。
可见,柔印不必妄自菲薄,而应该在数码印刷大潮即将掀起之际,见风起舞,借势发展。“出新”靠数码,“产能”由柔印,这个市场特点柔印企业必须要及时汲取,并赶快做好如何与数码调频网对接的工艺准备。
柔印机的辊枕结构其实就是指柔印版辊两端装置的金属盘。笔者在2008年芝加哥标签展上首次看到该结构,当时展商称其为“花瓣式”结构,宣传口径是换版快捷,可以节省换版时间。笔者对这个金属盘很感兴趣,测量了一下金属盘直径,发现恰好等于该版辊齿轮节圆的大小。理论上“版辊直径+2倍的双面胶厚度+2倍的印版厚度=齿轮节圆的直径”,然而,在实际应用中,由于双面胶的厚度测量必须在受到规定压力之后,在泡棉结构受压形变并无法再回到初始值的实际测量值,宽容度很大。如标称0.50mm的双面胶初始值应该是0.55mm,标称0.38mm的双面胶初始值应该是0.42mm。此外,印版厚度也存在误差,薄版的误差一般为±0.03mm,近年来版材厚度误差有明显改进,但在齿轮节圆的计算方面,数值并没有改变。柔印机的压力调节,即网纹辊对版辊的上墨压力与版辊对压印辊的印刷压力,看上去是机长操作时的技艺所在,其实都包含在齿轮节圆的计算公式中,存在于等式的左侧。而等式的右侧则很简单,比齿轮外圆略小,数值约为二分之一的齿高值。如齿轮采用1/8CP,即3.175mm的二分之一。齿轮节圆其实是传动设计中的一个虚拟圆,不论实际设备中有无齿轮,虚拟圆都将客观存在,而且十分重要。
笔者将此金属盘按胶印机版辊与橡皮布辊上的肩铁结构来理解,并以“辊枕”加以命名。对于控制齿轮节圆而言,“花瓣式”仅仅是外表,而且是没有抓住核心技术的外表,而辊枕结构则体现了控制齿轮节圆的内核。柔印机的辊枕结构,对机长操作时的调节范围立下了规矩。据此,印刷企业反映,以前同一台机器由不同机长操作,好机长开出好产品,差机长开出差产品,在产品的印刷质量中机长的个人痕迹表现很明显。自从柔印机设立规矩后,不论机长的好与差,产品的印刷质量都基本差不多,基本可以实行标准化。柔印机的辊枕结构,使柔印灰平衡控制得以简化,即可以采用红、蓝、黄三原色叠加成中性灰,从而可以用红、蓝、黄、黑、橙、绿、紫七色,或红、蓝、黄、黑、橙、绿六色来满足潘通色卡的需求,克服了传统柔印因多采用专色而导致成本较高的缺陷,标签业界公认的在生产过程中油墨“洗掉比用掉多”的弊病也得以克服,柔印成本有望大幅降低。柔印机的辊枕结构在对操作调节设立规矩的同时,对因排版造成版辊的轻微跳动也设立了旁路通道,可以有效解决柔印墨杠、墨痕问题。众所周知,柔印用的是凸版,浮雕一般为0.5mm。如果因为排版原因,版辊外缘以0.5mm的台阶在高速运转时跳动,怎会不出现墨杠问题?然而,由于版辊设立了规矩,印版凸起处即外缘的最高处,在已设定的规矩上受限,印版凹陷处即减去浮雕高度的版辊底基,在旁路通道上会照样旋转。因此,由浮雕深度造成的版辊运行中的跳动,可以可靠避免。
值得注意的是,目前不少从外观上看也具有辊枕的柔印机,跳动问题仍然无法避免。利用宽幅机常用的错开排版方式来减少或避免墨杠,是无奈的选择。这说明这种看似辊枕的机构其实并不具有辊枕的作用,关键在于辊枕的直径或者相应的周长,是否可以真正达到辊枕的作用。通过检查版辊跳动,能有效鉴别辊枕机构的真伪,而金属盘即辊枕的尺寸,加工误差的大小,材料的刚性与耐磨,这些具体的、极细微的数据,甚至是正负公差的匹配,将决定该技术的可靠与成败。当然,并非只有辊枕才能为版辊的调节范围设立规矩,有些设备虽然在版辊上没有辊枕,但在版辊支承座上设立了可调节规矩,同样也具有控制齿轮节圆的功能。尤其是在卫星式机型上,由于三辊(网纹辊、印版辊和压印辊)受排列方式所限,看上去好像无法安装辊枕,其实只要弄懂节圆控制的基本原理,在现有卫星式机型上加一个辊枕也并非不可能,事在人为。柔印机的辊枕结构是柔印自动化的可靠基础。目前企业内部一台标签机组式柔印机,人员配置大多是两人一机,而有了辊枕技术,只要再配上适当的物料运输系统,一人一机完全有可能。如果再进一步,一人管两条线的目标并非不能达到,以PLC为基础的可编程控制就可以胜任此项工作,柔印自动化前景可期。
柔印工艺的主要印刷质量缺陷是堵版,突出表现是印版上的油墨黏在印版相邻网点间的凹陷区(非着墨区),国外同行称为“Ink Fill In”。黏在印版上的油墨积少成多,最终将相邻网点连接在一起,转移到承印材料上,形成墨点。胶印出身的人称为“糊版”,凹印出身的人称为“脏点”, 国外同行称为“Bridging”,很形象化地称为“搭桥”。笔者将其称为“堵版”,该名称已经沿用了20多年。把该问题讲清楚,是为界面匹配方法做铺垫。前两年,欧米特具有辊枕结构的柔印机、艾司科HD高清柔印网点、旭化成AWP水洗柔版以及布瑞特柔印UV油墨曾组团到南方路演,并取得不俗成绩,反响非常好。他们这种组团宣讲的方式其实是在介绍一个克服柔印堵版的有效方法。分开来讲:欧米特带有辊枕结构的柔印机,解决的是不让机长的误操作使油墨沾在印版上。请注意这里是“沾”,而不是“黏”,二者有区别。该设备提供的是规矩、约束,但还不能百分之百地不让印版沾上油墨。最常见的油墨飞溅也是有可能的。
艾司科提供的HD精细网点,因为并不要求所谓平顶,特别适合标签柔印的精细网点,可以利用洗版时溶剂对版材的溶解性,使实际网点直径比黑膜雕刻时的直径更小。标签行业的订单并不长,但胶转柔、凹转柔需要的网点精度特别高,印版耐印力可以忽略,适合的才是最好的。旭化成的AWP水洗柔版,即将油墨锁在需要着墨的地方。笔者使用过这种版材,并测定过该版材的相关参数。数据表明,该印版着墨区的表面能为29~30达因,非着墨区的表面能为31~32达因。洗版时毛刷在印版非着墨区留下的痕迹,在电子放大镜下看的很清楚,使凹陷区的表面能比着墨区多了2达因。所谓锁住油墨,其实并非如此。由于各种原因在印版上沾上的油墨,着墨区的油墨会被承印材料转移走,非着墨区的油墨在31~32达因的区域会形成类似荷叶上水滴的非润湿状态。随着版辊的旋转,非湿润状态的油墨沿网点的坡度会移动到印版的着墨区,使得油墨没有黏附在印版相邻网点的凹陷区,印版看上去很干净,即现在的清洁转印。布瑞特的柔印UV油墨,经测定表面张力是32达因。这意味着在印版的着墨区,根据固体材料表面能的特有规律,表面受到的剪切力会提升其表面能,因此初始值低于油墨表面张力,并不影响印版的着墨性。而在印版相邻网点间的凹陷区,如果该处表面能是31达因,油墨在此处会处于非润湿的收缩状态,具有可流动的特性;如果该处表面能是32达因,这意味着两种界面会处于临界状态,油墨基本也处于收缩状态,虽然比31达因时有些风险,但基本还算安全。以上就是界面分析与界面匹配理论在柔印工艺上的应用,一种很实用的方法。笔者以前在做这方面论述时统称为表面张力,对着墨区域与非着墨区域的差别不是很强调。其实,表面张力是物质的表层分子实际存在的表面收缩力,表面能则是物质具有的分子间力。表面张力概念是用力学研究物质表面性质时所用的物理量,表面能概念则是用热力学方法的研究。理论研究已经表明,对于液体,两者的数值相同,而且具有相同的量纲。对于固体,表面张力与表面能略有差异,但是在印刷工艺的配合上可以忽略。经过多年实践,笔者将固态材料的这个性能称为表面能,将液态材料的这个性能称为表面张力,以相同量纲达因作比较。而在柔版上,为解决柔版上黏附的不需要的油墨,着重点在非着墨的印版凹陷区。
其实,界面匹配方法的关键是临界点,基本理论是润湿角的判定。对于柔印来说,比较印版的表面能与油墨的表面张力,就可以比较直观的观察这一现象。按照这一理论调节印版表面能或油墨表面张力,都能达到我们的目标要求。据笔者了解,目前国内已有企业彻底解决了制版工序中毛刷痕迹对印版凹陷区表面能的提升,这表明柔印在彻底解决自己的特征质量故障方面又实实在在地跨进了一大步。总之,柔印的自动化可以据于柔印机的辊枕结构,柔印的智能化可以据于界面匹配方法。柔印的这两项特征将使其在实现绿色化与智能化的目标前进中更有底气。
联系人:王经理
手机:131561872634
邮箱:hobbm@www.66766880.com
地址: 济南市历城区荷花路街道宁华路88号